神師撰文 Reflections > 吳智勳神父 >

乙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:門徒的培育

本專欄內容出自和平綸音: 主日及節日講道,由吳智勳神父提供。屋崙聖良堂華人天主教團體特別徵得吳神父同意,按禮儀年的時序分別于網站內刊出。

 

乙年常年期第十五主日:門徒的培育

 

 

亞 7:12-15

弗 1:3-14

谷 6:7-13

 

馬爾谷福音重視門徒的培育,未受培育就不能有效地宣講。他在第三章已提到耶穌揀選十二門徒,但要到第六章才說耶穌派他們出去,表示門徒要聽過耶穌的道理,目睹耶穌平息風浪、驅魔、治病、復活死人,經驗過不被接納的遭遇。經歷過這些培育後,耶穌才派遣他們出去,甚至這個派遣本身都包含了培育,同時把基督徒的特質描繪出來。

一、受派遣:門徒是受派遣,派遣的行動來自基督,主動不在門徒。今日的人多喜歡想做就去做,一切以自己的喜好為準則。受派遣的就不同了,先知不喜歡也要傳遞天主的意思;受派遣是以天主的旨意為依歸,不幹就是不盡責。

二、兩個兩個出去:大概來自舊約的習慣,舊約認為只要有兩個證人,證供便可成立。現在兩個門徒宣講,他們便有可信性,見證可以成立。對於那些反對福音的人,兩位傳福音者成為他們拒絕福音的見證。從人性心理的角度,兩人一起可以互相扶持照應,亦是考驗兩人的愛德與忍耐的機會,因為最易爭吵的是只有兩人在一起的時候。兩人必須先有基督在他們中間,才能有效地把基督愛的福音傳給他人。

三、制服邪魔的能力:馬爾谷特別重視驅魔,魔鬼能在人身上產生很大的力量,但因著福音,門徒有能力戰勝魔鬼,當然這力量是來自耶穌基督。

四、被派遣者的裝備:不要帶食物、行囊、錢、兩件內衣,主要提醒傳福音者依賴天主,過簡樸的生活,不要依賴財富或其他資源,免得有人為了物質而傳福音,或存有貪念。帶手杖,穿鞋的說法,馬爾谷與瑪竇剛好相反。前者重視實際層面,手杖與鞋,都是走難行的道路時必要的裝備;瑪竇卻重視神修的層面,手杖有自衛的用途,但傳福音者以天主作為自己的手杖,不須自己保衛自己。以色列人進入聖殿必須脫鞋,因為那是天主的所在地;傳福音者不穿鞋的意思能夠是:尊重每一家為天主臨在的地方,福音去到那一家,那裡就是天主臨在之地。

五、無論進那一家,就住在那裡:門徒不應揀擇,福音是為所有人,不該有勢利的眼光,挑選富有的人家;環境的貧富,不應影響門徒傳福音的熱誠。

六、門徒要做的任務:宣講福音、驅魔、治病。耶穌知道自己在世的時間短促,祂需要人繼續祂的工作,作祂的代言人。耶穌不需要門徒發展一套全新理論,不需要他們青出於藍,像其他宗教一樣。禪宗六祖慧能把禪宗發揚光大,甚至人們認識他多於他的老師五祖或始祖達摩。從來沒有基督徒敢認自己所說的比師傅耶穌好,因為他們領受或宣講的全是源於基督,目的是使人悔改,皈依基督。至於驅魔治病,是表達福音的力量,使邪惡不能立足;肉體健康的恢復,象徵整個人,特別是屬靈健康的恢復。

今日的福音提供了很多培育的資料,我們可綜合出一些適合現代環境的啟示:

一、使命感:作為基督的門徒,必須接受來自基督的使命。每人都是祂的先知,繼續為祂去宣講,使人歸向祂,得到全人的治療。我又曾為祂做過甚麼呢?

二、團體感:基督不希望我們是個獨行俠,祂希望我們連同其他人一起做,在基督徒團體中完成任務。我們必先使自己的團體成為愛的團體,我們所宣講愛的福音才有可信性及吸引力。

三、信賴感:要使別人悔改,要戰勝邪惡,要治療自己和別人,都是困難的事。我們當然會動用很多工具,採用各種現代化的技巧去完成任務。但不要忘記,最重要的還是信賴耶穌基督。中學有一篇課文,說四川有兩個和尚,一貧一富,他們都想去南海。貧者信念清楚,帶了瓶和缽便起行了;富者卻要包一艘船去,因為事情複雜,直至貧者由南海回來,他還未完成他的偉大計劃。傳福音主要不是靠人力物力,而是信靠耶穌基督。

讓我們好好把握福音的訊息,使命感、團體感、信賴感都是做基督門徒必要的條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