神師撰文 Reflections > 吳智勳神父 >

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:基督使我們飽飫

本專欄內容出自和平綸音: 主日及節日講道,由吳智勳神父提供。屋崙聖良堂華人天主教團體特別徵得吳神父同意,按禮儀年的時序分別于網站內刊出。

 

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:基督使我們飽飫

 

 

列下 4:43-44

弗 4:1-6

若 6:1-15

 

今天福音提到的增餅奇蹟,是四部福音也有提到的。傳統上教會把這奇蹟理解為反映聖體聖事,若望在福音內並沒有提及耶穌建立聖體聖事,但卻在這裏花了許多筆墨,把增餅的奇蹟詳細地寫出來,並加上一大段生命食糧的言論。耶穌在這裏所說的話,所做的動作,跟最後晚餐的是一樣,同樣是:「拿起餅,祝謝了,分開,交給眾人。」所以若望福音雖然沒有提及建立聖體聖事,但其實已在這裏說了。

增餅奇蹟的重點並不在人們吃飽了餅這個事實上面,而是要帶出:耶穌能夠使人飽飫,耶穌本人是生命的食糧,擁有耶穌基督的人不再飢餓,救恩因基督的緣故來臨了。今天我們就福音作反省時,不妨嘗試集中在人物中作反省。

第一個要提的人是斐理伯。耶穌問斐理伯:「我們從哪裏買餅給這些人吃? 」為甚麼問斐理伯?可能因為他是貝特賽達人,對加里肋亞湖一帶非常熟悉,若有辦法的話,他最清楚不過。斐理伯的回應反映了他的性格:精打細算但又帶點消極。當耶穌問他時,他便仔細盤算,這許多人需要多少食物,要用多少錢。他計算後便回答耶穌:「即使買二百個銀錢的餅也不夠這許多人分得一小塊。」他們可能只有二百個銀錢,斐理伯發覺即使傾盡所有也不足夠五千個男人加上他們的家屬吃飽,覺得自己無能為力,這便顯出了他那種帶點消極的性格。

第二個要提的人物是安德肋。安德肋在斐理伯回應耶穌後,仍然嘗試尋找其他方法。他找到一個擁有五餅二魚的小孩,把他帶到耶穌跟前,他可說是一個不會放棄,不會絕望的人物。即使是很小的可能,他仍然會積極地、盡力地去做的人。他把小孩帶到耶穌跟前,這是很典型的安德肋的做法。聖經上特別是若望福音多次記載了他把人帶到耶穌跟前,比方一開始,他是第一個把自己的兄弟西滿帶到耶穌跟前。他接觸耶穌後,很高興的立即回家把自己的兄弟一併帶去,他便是這樣一個十分樂意把人帶到耶穌跟前的人。另一次記載有一班希臘人想見耶穌,他便立刻把這班外邦人帶到耶穌面前。安德肋是一種盡了自己的力,把一切放到耶穌面前,不會輕言絕望的人。

第三個要提的人物是那個小孩。雖然福音內只略略提及他,但他有小孩子天真慷慨的天性,他可能是跟隨媽媽來的小朋友。小孩子帶著五個大麥餅和兩條魚是有點不尋常,很可能他幫忙媽媽拿乾糧上路,這是他一家人路上的食糧,他天真的把家人的食糧奉獻出來,沒有想到自己的五餅二魚足夠多少人吃,他只是知道其他人沒有食物,很願意將自己的所有拿出來與人分享,即使只是微不足道。他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這個慷慨的行動,竟然四部福音都記載了,不但成為基督徒傳頌的美麗故事,更成為聖體聖事神學的題材。他的名字叫甚麼並不重要,但他又一次使小孩子成為可愛的人物,慷慨的象徵,甚至於耶穌認定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。

面對這三個人物,我們可以好好反省。這三個人物都代表一些東西,可以作為我們的借鏡 : 面對一個困難的環境,我會怎樣做?我會否像斐理伯一樣,精打細算過之後,認為無希望,便放棄了。我們面對許多社會問題,會否計算完後便認為自己力量微薄,不足以改變什麼,結果消極地放棄,什麼也不做呢? 還是像安德肋一樣,明白到困難所在,但仍願意盡一點點的努力,將問題帶到耶穌基督面前,請求耶穌幫助這樣一個困難的環境。這是我們能夠做得到,也是我們應該向安德肋學習的,無論結果是怎樣,也是耶穌基督所願意的結果。我們更應向那小孩學習,許多時我們只有精打細算的老練,便是缺少了那種天真慷慨的心態。

今天福音給我們的這點啟示,值得我們好好的反省。因那小孩五餅二魚的慷慨,而令這許多人得到飽飫,耶穌基督使每人都得到想要的。讓我們記得 : 天主會因一人的慷慨,而令許多人受惠,甚至也變得慷慨起來。無論什麼情況下,讓我們也願意與人分享,自己成為第一個受惠者,並因為耶穌基督恩寵的緣故,我們小小的一點,也足以使無數的人飽飫。